隸屬於香川縣的直島,可以說是瀨戶內海最知名的離島。
直島雖然面積僅有約14平方公里,2019年推計的居住人口也僅有3000餘人
但島上聚集了草間彌生,杉本博司,大竹伸朗,宮島達男等世界級藝術家的作品
也有出自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之手的「地中美術館」,這座藝術之島是當之無愧。
(圖片取自ベネッセアートサイト官網)
但,有人也許會和我一樣好奇
「直島是如何搖身一變的?」「以前的直島是怎樣呢?」
因為自己目前碩士學位的研究正是與「地區型藝術」相關,格外對於此類型藝術實例感到興致勃勃
這段期間也特別拜讀了『直島誕生』(秋元雄史・著)一書,從中獲益良多
加上親自走訪的所見所聞,希望藉由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直島變身的奇幻之旅。
(一方面也是作為自己的筆記啦哈哈哈哈)
簡單瞭解一下直島的地理、歷史背景,可以簡單將直島分為北中南三個區塊。
北部:
1917年,三菱礦業(現在的「三菱マテリアル」)在直島的北部開始「製鍊所」的事業,
直島揮別了農業及漁業(當然並不是100%),改以礦業作為主要的發展產業,並有「礦業之島」一稱。
雖然因製鍊的煙害污染,全島有幾乎50%的山林變成了「禿山」,
但一方面因勞動人口增加,島內的飲食、學校、醫院等生活機能也逐漸完備。
中部:
中部地區則保留了許多舊房,是住民的生活區域
其中的「本村」地區也是始於1998年的「家計畫」(家プロジェクト)的主要展示地點。
南部:
被定義為藝術文化據點的直島南部地區
福武總一郎因此力邀安藤忠雄著手設計「ベネッセハウス」
這項將飯店及美術館一體化的設施於1992年正式開館,往後也成為聚集周邊作品的一大象徵。
(「ベネッセハウス」圖片取自網路)
這篇文章沒有辦法從1910年代開始說起(這可能需要出書,並且兩冊?哈哈哈哈)
而是決定追溯至30年前,從直島轉變為「藝術之島」的1980年代說起。
1985年,由當年創辦福武書店(現在的「ベネッセホールディングス」)的福武哲彥先生與當時的直島・三宅町長共同提出的「文化村構想」是一切的原點。
(隔年福武哲彥驟世,由兒子福武總一郎先生繼承了他的事業)
1989年(距今正好三十年!)開設了「國際露營村」(国際キャンプ村)
這個露營村的事業並不只是提供露營的場所,
更著力於教育Program,作為學生暑休、研修期間的野外體驗的場所。
在這個時期(九零前半)福武事業開始探索在直島舉辦藝術企劃展的種種可能性
積極地將「藝術」此項要素導入直島。
例如1994年舉辦的「Out of Bounds」展,
就強烈地展現了渴望脫離大眾對一般「形式至上」的展覽的認知
Out of Bounds之後的90年代中旬,
在國際策展人南條史生的協助下,直島更往「國際化」前進了一步
但也許就像「越在地越國際」這句話,直島並非朝世界的「均質化」標準看齊,
而是朝著Site-specific Art的路線發展,
換句話說,就是將在地的歷史,地理環境,甚至是土地精神的要素,化做藝術作品的基底
並且創造出「只有在這個地方做,這件作品才有意義」這樣無可取代的價值。
(「家計畫」作品之一,大竹伸朗《はいしゃ》2006年)
在直島確定了Site-specific Art的路線後,
第一個展開的就是「家計畫」(家プロジェクト)(1998年)
簡單來說,家計畫就是透過藝術作品,試圖讓直島上許多已經無人使用的空屋再次復活。
第一件作品「角屋」是出自宮島達男的《Sea of Time '98》
此作品是宮島達男1988年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出並且得到極高評價的代表作。
宮島達男原先很抗拒在直島複製、重現《Sea of Time '98》 這項對他來說意義重大的作品
但後來直島版的《Sea of Time '98》 衍生出重要的意義,那便是「住民合作」
與地區的住民之間的緊密關係往後也被視為直島藝術的重點。
(角屋,「家計畫」作品之一,宮島達男《Sea of Time '98》1998年)
原本家計畫以「本村」地區為中心,以「空屋」為關鍵字,
但隨著家計畫備受矚目,後來也拓展至直島其他地區、再生的也不僅是空屋,當地的神社也成為計畫的一部份
或是安藤忠雄也用新的建築加入了家計畫
作品名為「南寺」,是當地以前的寺廟,但現在已經不復存在,安藤透過新築試圖復甦地區的記憶
並且與美國知名的「光之藝術家」James Turrell合作,在南寺裡展出作品《 Backside of the Moon》
(南寺,「家計畫」作品之一,安藤忠雄、James Turrell,1999年)˙
目前家計畫共有七件作品,利用自行車或是步行都只需要半天時間便可盡情享受直島的生活風光。
都市無法感受到的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連結以及氣氛。
時序推進到2004年,直島的形象已大致建立
福武總一郎先生也隨之成立了「福武財團」
在直島展開了最大、並且最具影響力的計畫:「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
地中美術館的起點,該從福武總一郎以60億買下莫內的《睡蓮》說起。
《睡蓮》該在怎樣的空間被展示呢?整個團隊絞盡腦汁,覺得莫內值得一座美術館。
另外也找了以地景藝術聞名的美國藝術家Walter De Maria,以及曾經參與家計畫的James Turrell共同出展。
換句話說,在設計地中美術館之前,展出的藝術家已經先確定了
福武將如此充滿「限制」(指的是如何讓三位藝術家的作品不衝突、並且能與美術館融合)的建築計畫交給安藤忠雄
相信擅長運用幾何、光線的安藤忠雄能夠打造出一個存在感既強卻又不壓抑其他作品的美術館。
(莫內,《睡蓮》1914-1917年)
(Walter De Maria,《Time/Timeless/No Time》2004年)
(James Turrell,《Afrum,Pale Blue,Open Field,Open Sky》1968/2000/2004年)
*提醒: 地中美術館內是禁止攝影的,以上圖片皆取自網路。
*提醒2: 地中美術館採預約制,若欲前往請先上官網確認時段及購票。
2004年地中美術館開館之後,來訪直島的人數扶搖直上,直島搖身一變享有「此生必訪之離島」的美名。
從1980年代後半一連串的藝術能量積蓄,到地中美術館建成之際,日本恰好興起地區型藝術祭的熱潮
以離島散佈作為形象的瀨戶內也跟上這波風潮,
在2010年便由有「藝術祭之父」之稱的北川富朗先生為Director,開始了現在鼎鼎大名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第一年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便開出不可思議的紅盤,來訪者數高達93萬人次
而後此藝術祭也成為瀨戶內海地區三年一次的盛大祭典
不僅在日本名氣響亮,在亞洲地區、甚至歐美地區也備受矚目!
(在這邊不多介紹藝術祭的內容,推薦有興趣走訪的各位可以看【每三年一次與島嶼、海洋的約定】這篇文章)
以藝術活化地區,是日本近二十年來的大命題
而瀨戶內更由直島為首,有著領袖的架勢,也拿出令人無話可說的好成果
現在地區型的藝術祭在日本已經白熱化,甚至也有學者提出飽和理論
接下來的十年,日本的藝術展覽模式勢必又會再迎來一波新的挑戰及趨勢,
非常值得關注,也值得台灣作為參考。
以上。(終於打完很長的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