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寮,是京都大學吉田校區內的學生宿舍
也是日本目前尚有使用功能的學生宿舍中,歷史最深長的一間。
雖然統稱為吉田寮,但裡面包含的設施有﹝現棟﹞、﹝食堂﹞、﹝西寮(新棟)﹞
其中歷史最遠可以追溯到﹝吉田寮食堂﹞誕生的1889年(明治22),當時是「第三高等中學校寄宿舍」的食堂。
算下來已經有130年的歷史,是京都大學內最老的建築物。
而兩層樓木造式建築的﹝現棟﹞則是建於1913年(大正2年),整體由三棟相互平行的平房所構成,
距今已有106年歷史的現棟也被建築領域的專家視為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有其修復、整備的價值。
除了歷史性的代表意義,吉田寮至今被人們注目的原因更在於它具有「完全學生自治」的精神。
從百年餘前開始,吉田寮雖然立地於校園內,但並不隸屬於學校行政的管轄範圍
所有起居、入居者的面試、設施的大大小小管理事宜都由「吉田寮自治會」全權負責
換句話說,吉田寮是京都大學所提倡的「學風自由」的指標。
但由於吉田日漸老朽,這樣的「自治權」也好幾度受到校方牽制和挑戰。
即使吉田寮自治會曾多次向校方提出宿舍整修的請求,
但校方不僅沒有針對老朽化的問題給出正面答覆,
甚至以此為由下令宿舍停用,催促宿生搬出宿舍。
也許是想吸引更多人注目,現在即使不是宿舍生,甚至不是京大學生,都可以入內參觀吉田寮
(必須在門口填寫入訪者名單)
(但是請注意!在內部請勿拍照~尤其是請避免拍到宿舍生)
校方於2017年以危險之名宣布吉田寮的廢棄化計畫,
更要求全部的宿舍生於2018年9月底搬出吉田寮
至今已經過了一年,仍有20餘人繼續住在吉田寮。
上個月也因緣際會,參加了吉田寮廣報室舉辦的「在寮期限一週年LIVE」的活動!
細看這百餘年來吉田寮的乖桀命運。
首先,
想特別介紹以「自治」聞名的吉田寮,寮內設有「厚生部」、「文化部」和「庶務部」
厚生部:生活水準的維持
文化部:文化活動的支援(例如部署了新聞局、情報局等部署)
庶務部:宿舍生名冊、金錢、郵政的管理作業
除此之外,也有執行委員會、監察委員會、評議會等等的組織
負責更細節的營運和相互制衡。
(此照片取自廣報室)
雖然看起來.....不是一般人能夠適應的生活空間,
但其實吉田寮內的機能很完備,打從戰前以來,除了各自的房間以外,寮內也有病室、賣店、集會所
集會所內更有乒乓球等等當時的娛樂設施~
並且,以前只有男學生可以入住的吉田寮,80年代以來,吉田寮也因應著社會逐步走向開放
1985年,開放女性大學部學生入住
1990年,開放留學生入住;1991年起更是開放全部的京大學生申請入住了。
(照片攝於在寮期限一週年活動當天)
把目光轉至吉田寮食堂,
雖然食堂因當時的拆遷紛爭,已在1986年停止營業
但食堂作為歷史最悠久的建築,並沒有被放棄。
在吉田寮自治會的妥善運用之下,現在食堂是作為宿舍內外的活動、交流空間
也成為了京都大學的文化發信據點之一。
(照片攝於在寮期限一週年活動當天)
(照片攝於在寮期限一週年活動當天)
宿舍生「追出」問題,
校方已正式以「非法侵佔」(不法占有)之名,對目前未搬出的學生提出告訴,
關於吉田寮廢棄化,以及校方如此強硬的態度
吉田寮自治會也經常舉辦研討會,討論吉田寮的續存價值
有時也會邀請市民一起參加,希望擴大「吉田寮再生」話題的討論度。
(照片取自網路)
那天走了寮內一圈,不禁在心裡吶喊「這真的有人住嗎.......」
殘破的牆垣,灰塵飛揚的走廊及置物空間,這生活品質....
但多了解一下吉田寮的背景和歷史後,
我想,比起生活品質,在吉田寮的生活更追求的是一種意識問題吧。
「學生自治」重不重要?有必要弄成這種局面嗎?
我自己大學時曾經擔任學生自治會的會長,對我而言,學生擁有決定事物的權利是很重要的
需要學生自治,並不只是因為「不願受控於學校」,而是擁有機會去思考「學校之於學生」的意義。
提倡「探索學問的自由」的同時,如果扼殺了學生「基本的」自治權,但不是很諷刺嗎?
若凡事都只依循學校的指示,如何以更自由的思考進行研究呢?
吉田寮像天堂一樣,也許殘破不堪,
但那裡守護的是學生的信念,空氣中飄著一種「做什麼都可以」的自由的氣息
(吉田寮內也不提倡日本的「敬語」文化,不管前後輩的關係,在寮內可以用普通體對話)
真心希望如此かっこいい的吉田寮可以得到校方適當的對待
進行建築層面的整修,提升安全性能,做為京大的學生自治自由的最後一道防線而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