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卷」對台灣人來說是個陌生之地,甚至宮城縣的第一大城市:仙台都也還不算是旅日的熱門選項。
但今天想佔用一點篇幅來介紹「石卷」這個地方,以及以石卷為舞台的《Reborn Art Festival》
石巻(ishinomaki)距離東京約2小時40分鐘的車程,從仙台到石巻則大約是車程一小時的距離
是宮城縣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但其實也只有15萬人左右),僅次於大家較熟知的仙台市。
#漫畫的街
#世界三大漁場
#海嘯後的重生
石巻看似不起眼,但其實蘊含了許多能量,以上是我為他整理了三個關鍵字。
「#漫畫的街」
日本的漫畫經典可能許多人都會第一個聯想到手塚治虫,
但身為漫畫大國的日本,知名的漫畫家說也說不完。
例如畫出經典大作:《仮面ライダー》(假面超人)的石ノ森章太郎就與石卷有著濃厚的緣分。
出身於宮城縣登米市的石ノ森章太郎老師,在1995年與當時的石卷市長有過一場對談
期待石卷作為情報的發信地,「漫畫LAND」、「漫畫Museum」的概念便在此誕生。
(石ノ森萬画館、竣工2001年)
這個造型像幽浮的建築就是石ノ森章太郎老師當初構想的漫畫館。
在當初的對談中,老師談到美術館/博物館時的建築時便明白地表示
漫畫博物館不會是一座傳統、典型的「箱物」(ハコモノ)
(也經常引伸為類似於台灣所說的「蚊子館」之意)
而是要將人類的「玩心」擺在更前面,突破框架和常識,因此從外觀造型就下足了工夫。
雖然石ノ森章太郎老師於1998年與世長辭,但石卷的部分市民決定繼承老師的意志
透過連署等活動,合力促成了漫畫博物館的誕生。
另外這座漫畫博物館除了常設展,更積極地推出許多企劃展,甚至短期活動
藉此讓博物館永遠「活著」並且「未完成」。
「#世界三大漁場」
臨海的石卷市,以漁業、養殖業聞名
此海域「三陸・金華山沖」更是被列為「世界三大漁場」
因此石卷市內,尤其是車站周遭有為數不少的居酒屋、壽司店,
在石卷,特別以牡蠣(10月~4月)、帆立貝(9月~5月)、海鞘(ほや)出名
另外因為沿海有捕鯨的事業,在石卷更能輕易地吃到鯨魚肉(雖然聽起來很恐怖....)
總之在石卷吃海鮮「不、會、踩、雷!」(吧)
「#海嘯後的重生」
說到這裡,石卷是否就像漫畫主角誕生的平和小鎮一般?
但其實在2011年3月的東日本大震災,石卷市全面遭到海嘯無情地吞噬
災情非常嚴重,死傷人數幾乎無法掌握,石卷的人口也因此持續下滑
無情的摧殘後迎接著居民的是一條長得無法想像的重建之路。
在這樣的背景下,Reborn Art Festival(簡稱RAF)誕生了。
RAF由音樂家小林武史先生號召,第一回舉辦於2017年,並吸引約26萬人來訪。
但在那之前,小林先生就持續以「自然」及「食物資源」為題,著手進行東北復興的計畫。
RAF以雙年展之姿,於2019年舉辦了第二回,並命題為「いのちのてざわり」(Texture of Life)
今年由七位不同的策展人分別負責七個不同Area
包括「石卷車站前」、「市街地」、「桃蒲」、「荻浜」、「小積」、「鮎川」、「網島地」
各個Area跟著大主題「生命的觸感」的方向,更各自延伸出不同的小子題。
(整理如下表)
實行委員長的小林先生表示,
希望透過RAF強化整個石卷地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希望藝術活動能為此帶來化學反應。
我並沒有走訪第一屆的Reborn Art Festival,但這次驅車(其實是驅飛機)前往,心裏有諸多感觸
以養殖業、漁業為主的石卷地區,從古便是與海洋共生而存。但天災降臨,被最熟悉的那片海吞噬,就像是老天的一個大玩笑。
卻也因此「石卷」和「海洋」的連結更顯強烈。
雖然天災破壞了日常生活的風景,重建之路勢必艱辛,
但反而言之,天災也為該地區帶來了與眾不同的力量。
例如,人們(也許是被迫)開始思考「居住空間與生活風景」、「安全性與美觀」之間的問題。
並且去尋找自己家鄉的「Identity」。
石卷也許只是日本東北的一個小城鎮,以人口數來說它的確也是。
但回首了解地方的歷史、重建家園的過程,以及為此所付出的努力,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領悟。
最後想特別說一下,
在第二回RAF的展覽區域中,「市街地」在我心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這裡的作品不是最有趣的、也不是最聲勢浩大的,但卻是最「腳踏實地」的。
每個出展的藝術家都是石卷當地的創作者,所呈現的作品也都與「Local」密不可分
展出空間也是直接運用居民的生活空間,例如書店或是平時的集會交流場所,
此舉讓遠地而來的來訪者能夠更靠近石卷一步。
「いのちをいただき、いのちに感謝する。」
海嘯後的石卷,也許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但也因此從此一切都有可能。
已經開始期待兩年後的展出!也推薦大家有機會去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