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年年末至今年,日本各大當代美術館突如其來地重溫了80年代的藝術景象
例如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的「ニュー・ウェイブ現代美術の80年代」(New Wave: Japanese Contemporary Art of the 1980s)
或是在金澤、高松、靜岡美術館巡迴展出的「起点としての80年代」(Starting Points: Japanese Art of 80s)
不僅回顧1980年代的日本社會動向,也一併展現了當年的混沌和狂熱。

為什麼「現在」會被視為回顧八〇年代的好時機?
依筆者見解,這也許跟日本今年改了新年號脫不了關係。
1980年代是昭和年代最後的十年(1989年更改年號為平成)
與時代道別之際總是蘊含著爆發性的力量,
而2018年則是平成的尾聲,為了迎向新時代,總得梳理被時光堆積而成的閉塞感

位在七O年代的「物派」和九O年代的「Neo-Pop」(村上隆代表)之間
八O年代的日本藝術迎來的是一次斷層,在這個轉換期間更能看見一場激烈的位移。

1980年代,光州事件(1980)、伊拉克戰爭爆發(1980)、愛滋蔓延全球(日本第一位患者認定發生於1985年)等等,
全球情勢發生巨大的變動,包含東京迪士尼的開園(1983),也象徵日本正式進入消費社會。
隨之而來的是泡沫般的好景氣,社會瀰滿的一股派對般的樂觀主義
就像是聲嘶力竭地宣告:「要擺脫舊時代!」

在藝術史的大敘述中,純繪畫已不再是改寫藝術史的英雄角色,
當時的社會氛圍告訴藝術創作者,從過往的規則中解放的時候到了,
藝術家們並開始摸索多樣的媒材,為1980年代下了鮮豔的註腳。


橫尾忠則


大竹伸朗《直島銭湯アイ・ラブ・湯》

80年代,日本藝術動向還有幾項的轉變
包括「貸畫廊」(Gallery等=大型美術館以外的展示空間)的展示系統被廣泛利用
自主性的企劃展增加,年輕的創作者得以較自由地發表作品。
另外,美術館外的可能性也開始被重視,
隨「公共藝術」(Public Art)這個詞彙從歐美傳入亞洲,
日本也承襲了新的潮流,陸續展開了一些野外的雕刻展。
作品跳脫純繪畫的框架,不僅添增了公共性,更是包攝了對社會議題的探討。

若要談到80年代興起的藝術家,除了上述的橫尾忠則、大竹伸朗,
曾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以LED燈作為媒材揣摩時間的永恆性的宮島達男、
長年以都市、廢墟為題進行創作的川俣正、
或是以模擬名畫討論性別議題的森村泰昌、
主張藝術的「遊戲性」的中原浩大…等人至今都仍在日本藝術界佔有重要的地位。


森村泰昌《西洋美術史になった私》系列-蒙娜麗莎的微笑


川俣正

80年代的日本,在景氣高騰的背景下,對藝術的嘗試可以說是膽大心細,
與多種媒材對話,透過藝術表現,對社會既有的概念提出異議。
甚至在1985年日本首例HIV被公布後,藝術家也奮力抵抗社會上的偏頗言論。
在科技與媒體環境巨變的當時,藝術家的思想與表現的突破也備受高度的期待。

在1989年進入「平成」年代後,與經濟盛況一同沸騰的1980年代藝術並未死亡
而是因通信網路的發達昇華至另一種更多元、多手法的時代。
科技時代的到來讓80年代的苦戰宛如過眼雲煙,
但至今回首,若沒有80年代的藝術家一步一腳的耕耘,日本的藝術發展可能不會有今日的綻放。

敬一個時代,
也期待過往的積蓄助日本跳脫溫吞和窠臼,帶來一場激烈的變革。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ggyyang 的頭像
    piggyyang

    PIGGYYANG一生胡鬧的人士

    piggy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