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對很多人來說,九份就是悲情城市,九份就是侯孝賢。
但除了九份,這部電影還留下了什麼給這個世代的我們?
城市,又為什麼悲情?
這部1989年由侯孝賢執導的電影
以日本投降後的台灣社會為背景舞台,用一個家庭的縮影,訴說了整個大時代的悲哀
1987年解嚴,兩年後悲情城市誕生,意味著噤聲多久後的爆發?
雖然以歷史的角度來說
電影裡對228的描繪,或多或少也有爭議
但我認為這已是相當大的恩惠和幸運
「台灣人可憐、眾人吃、眾人騎、沒人疼」
日本天皇宣布終戰,國民政府接管台灣
這樣的大局轉變,令人疑惑台灣人終究屬於自己嗎?
要如何有尊嚴地生活著,也成了一道難題
片中林家的大哥(陳松勇)是經營酒家的地方土豪
老二被徵召做日軍的軍醫,但已在戰爭中下落不明
老三曾到上海替日本人做翻譯,後來以漢奸的名義被國民政府拘捕入獄,精神大受影響
老四(梁朝偉)因年幼意外而失聰,經營相館,常與地方知識分子有來往
巧妙的用不同的身世,闡述了各自悲情的結局
彷彿在那個時代,平安也是一件好昂貴的事情
活著,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呢?沒人有答案。
「 台北死很多人,民心惶惶 」
貫串整部片最重要的因子,應該屬於這個餐桌。
這個地方,是家的象徵,曾經團圓的地方。
電影時不時會把場景帶回這個餐桌
只是,隨著時間推進
餐桌上的人,有些身亡了,有些老了,這就是時勢的殘酷和無奈
林姓一家人,和228事件其實沒有絕對的關係
但我想,在當時誰和228沒有關聯呢?
即使是像林家這樣的百姓
誰能躲過這樣無理的颶風呢?
我自己認為
失聰的老四 (梁朝偉) 這個角色設定的很好
因為聽力不好,也不太會說話,不禁讓人聯想
或許這整個時代,就是如此地不能言語
而他在片中只講了一句話
:「我.......是台灣人」
「當初我們想過要逃,不過,再逃也無路可走。」
最後,老四文清,終究也沒有逃過清算。
有時一句再見,說的可能是生離死別。
片尾,家中的圓桌,已經所剩無幾人
一樣地吃著飯,卻不曉得滋味如何了
侯導用他一貫詩情畫意的長鏡手法
不時讓我們好像就身處在旁邊,看著一幕又一幕的人生
但就算侯導的畫面再流暢,心中難免哽咽
時至今日,距離二二八事件發生已經70年了
小時後覺得很納悶
為什麼228,要放假?
為什麼228都會有人出來道歉?
對我來說,1947年果然還是太遠了,遠到我沒辦法去想像那種傷痛
直到這一兩年
開始對歷史有點興趣,也實際走到當初查緝私菸的爆發點 (南京西路、大稻埕附近)
很多以前死記在腦子裡的東西,才漸漸地串在一起
※227查緝私菸爆發地點─《天馬茶房》今南京西路上。
當初私菸查緝的日子是2月27日
國民政府的陳述版本卻讓我們的思考模式導向查緝私菸=228
就我所知
1947年2月28日,有大批民眾到行政長官公署 (今天的行政院)
針對前一天查緝私菸的事情陳情。卻遭到機關槍掃射
造成大批傷亡,隨後高雄也遭到軍隊鎮壓等等
那麼多、那麼多令人不寒而慄的事實
花了好多年,真的好多年,才能慢慢去理解
那是教科書從來沒有告訴我們的心痛
人們被壟罩在白色的恐懼中
但他們心中的火種,卻從來沒有熄過
我沒辦法認同有人說70年,該放下了
難道懂得笑,真的就不會恨了嗎?
70年其實就還是個近代
你我的爸媽都曾活在戒嚴時代,你說他遠嗎?
況且,我覺得歷史從來沒有真的過去。
有多少的家庭因為白色恐怖而破碎?有多少不明不白的真相都被掩蓋了?
我想,在所有人都了解這個事件之前
在你讀過夠多的史料、書籍之前,能不能別輕易地要求別人放下?
畢竟,
有些人是用他們的一生,在承受這個悲劇
你不痛不癢,但對他們來說,傷痛可能是沒辦法撫平、沒辦法忘記的。
九份,一座煙雨的城市
台灣,一個令人嗚咽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