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主修藝術相關科系的台灣人,對雙年展的認識或許都是從台北雙年展 (北美館) 開始的。
但「雙年展(Biennale)」這項國際藝術展的概念遠從19世紀末的威尼斯(1895年)發端,已經輾轉了120年以上。
Biennale一詞也是義大利文,意指兩年一次,此外三年展(Triennale)也是另一種常見的形式。

從具有指標性的威尼斯雙年展,這種聚集各國藝術家的展覽方式也影響了其他歐洲國家,甚至跨海傳到南北美洲
1990年代後更是伴隨著多元文化主義的崛起,亞洲地區也開始相繼舉辦雙年展/三年展。(1995年光州雙年展、1996年上海雙年展、1998年台北雙年展等等)
展覽本身的內涵及展出模式也隨著時代更趨多樣化,其中與地理環境的緊密結合也是近年各個雙年展/三年展的重點。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曼谷漸漸成為亞洲非常具有競爭力的大城市,
2018年第一屆的「曼谷藝術雙年展(Bangkok Art Biennale)」(BAB)更是展現了曼谷進軍國際現代藝術版圖的決心。

首屆的BAB由阿皮南‧珀切那達(Apinan Poshyananda)擔任藝術總監,加上多位國際知名的策展人擔任顧問團
邀請75位藝術家參展,作品分佈在曼谷的20個景點,不僅包含位於鬧區的大型購物商場,佛教文化風情瀰漫的寺院(黎明寺、臥佛寺等等)也在其中。

如上圖所示,有許多作品都是沿著昭皮耶河(Chao Phraya River)
不僅強調昭皮耶河對曼谷的重要性,「Art Along The River」也展現了一種文化的象徵性。

在舊時代昭皮耶河扮演重要的運輸角色,沿著河岸也自然而然演變成曼谷的商業重心

但隨著城市的地鐵等交通蓬勃發展後,現在的Rattanakosins Eras或是Charorn Krung區都已可以說是曼谷舊城區。

這次BAB透過藝術串連了極具歷史文化意義的佛寺、懷有下町風情的舊城區、以及新興的觀光鬧區這三種不同風情的曼谷
讓藝術作品去詮釋蘊含在曼谷中的故事,同時也藉由雙年展重新集結生活中的不同可能性。

(舊城區:寶隆洋行大樓The East Asiatique Building外觀)


(寶隆洋行大樓The East Asiatique Building入口階梯)

(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angkok Art and Culture Center內的作品《Basket Chandelier》)

(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angkok Art and Culture Center外觀及部分作品)


《Beyond Bliss》這個主題,引導藝術家以及觀者去思考對21世紀的現在的我們而言,幸福、快樂究竟是甚麼模樣

但在談喜樂前,我們不得不去正視世界正在發生的紛亂與恐懼。
在BAB中,也能看到許多作品是在談孤獨、流浪等等的議題


(印度藝術家Gauri Gill作品《Acts of Appearance》系列)


(法國藝術家Aurele Richard經典作品《Lost Dog'2018》)

「"LostDog"is us,--all human.」
「The dogs are still lost, but they continue to walk in the dark with the ability to change the world. Make the change begin with each and every one of 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better future for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除此,和佛教文化緊密融合的作品也充滿能量。
直到現代依舊也能感受對於佛教寺院的崇敬之意

再加上草間彌生、奈良美智等等當代藝術界中的巨星助陣、第一屆的BAB整體完整度令人驚喜。

另外,在BAB中,可以明確地感受到策展人的意旨。
當代藝術已經不再只是將作品擺設在展場
所謂的公共藝術也不僅是隨意將作品放置於人們的生活空間中
而是一切都與「溝通‧對話」緊緊相扣。

連結所有的真實,讓藝術反映一座城市的背景故事
﹝Making Dialoque﹞,只有創造對話的機會,才能回應城市的多元樣貌。
不願將過去拋在身後,但也期盼能呈現當下,更藉此看見未來。

arrow
arrow

    piggy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